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在线留言
  • 传承百年风范,推进现代教育科学发展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百廿校庆 > 母校叙忆

[母校叙忆

忆在母校的岁月

作者: 阅读数: 1188 发布时间:2022-03-03
62届高中校友王少春
    在巍巍的青山下,悠悠的大樟溪畔,有一座美丽的校园,那就是我亲爱的母校——永泰一中。
母校,我从初中到高中,在您的怀抱中度过了6个春秋。校园里的每一个教室,都有辛勤园丁挥洒汗水和传授智慧。课余时间,活泼奔放,银铃般的笑声伴着下课铃声撒满校园。
    高中毕业,我参加了高考。改变一个人的命运,封建朝代是科举制度,而当代是高考。十几载寒窗苦读,豁出命在考场上一搏,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有着天壤之别。于是考场便成了战场。
    1962年的高考。考前,学校反复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:“一颗红心,两种准备”。就是说,能考上大学继续深造更好,考不上,回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光荣的。那一届,县里仅永泰一中的高中部两个班级,因为“三年困难”等原因,有的学子半途辍学,全县高中毕业生只有68人。考生由学校老师带队,自带被褥和日常生活用品往闽侯三中赴考(永泰未设考场),住学校寄宿生宿舍,伙食集体筹办。
 考试分理科、文科、医农三类。理科考语文、数理化、俄语、政治;文科考语文、史地、俄语、政治。我选文科。考生们在自己的座位上应试,无东张西望和作弊现象,考场静得只听到书写的沙沙声。那一届作文的考题是“说不怕鬼”和“雨后”两题,任选一题。我选后一题。沉思片刻,就下笔打草稿,内容写夏初家乡干旱,稻田龟裂、池塘干涸,乡亲翘首祈盼下雨。一日,忽然乌云密布,天公作美,下了一场大雨。乡亲们欢喜若狂,冒雨引水灌田,剪番薯苗栽种,分外忙碌,期盼秋天有个好收成。我对自己的作文还算满意。
    在考试将结束时,带队老师郑章赋,由于暑热难当,到附近河里游泳,因不谙水性而不幸溺亡。他是我的语文老师,也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。得此噩耗,悲痛不已。岁月无情,许多往事渐渐地淡忘,但师恩总是难忘。记得当我上初中一年级时,郑章赋老师将我的作文《烈火中的师生》,在班上作范文朗读,同学们投来了羡慕的目光。课后,郑老师手捧讲义夹走近我,微笑着说:“写得不错!”我受宠若惊,红着脸回答:“我参加了灭火,仔细观察,所以写得顺手。”郑老师眼里漾出暖暖的笑意:“对,多读多观察多思考,定能写出好文章。”老师的勉励,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,从此,我爱上了文学。
    郑老师不乏为人师表的风范和爱心,从他的脸上搜寻不出一丝一毫的“导师式的清高”。在那极左岁月里,1958年的反右斗争风浪,波及中学生,学校开展“向党交心”运动,我因说了真话,被扣“对党对社会主义不满”的罪名。一中的高中部只有高二和高一两个班级,学生110名,而1958年上学期期末,在这场政治运动中,同时被开除出学校的有17名学子,可以说全国罕见。我茫然卷起铺盖含泪回到农村老家,像一棵小草被风浪冲击到河滩的一角,苦苦地挣扎。两年后在家人恳求下,我回校复学。我像流浪归来的孩子木讷地站在郑老师家门前,他惊喜地从屋里迎出来,温柔的手臂伸过来搂住我:“孩子,好好学习!”那种关怀和温厚使我顿失拘谨,备觉亲切和快慰。他梳理我那被风霜肆虐过的乱发,说:“人生的道路有阳光有鲜花,但更多的是荆棘和风霜,它会让你尝够酸辣苦涩,然而也是最好的老师。”他那富含哲理的话,我铭记在心。后来,由于种种原因,我的人生道路充满着坎坷,但我想起郑老师的话,没有绝望和颓靡,冷静地面对逆境,终于迎来了灿烂的阳光……
    话说回高考,在那个非理性的年代,决定一个考生的命运是家庭的政治背景和个人的政治表现,考试的分数不是很重要。考分从不公开,只得听天由命。等待录取通知书是焦心的,若被录取,通知书会寄达个人;若杳无音信,说明名落孙山。
    命运真会捉弄人,“大跃进”年代,高校招生也来个大跃进,高中毕业生全部进大学。脑袋发热之后是冷思考,1961年,国民经济开始大调整,大幅度压缩高等院校招生名额。我那一届,永泰一中68名应届生只录取5名,录取率不到8%,苦煞了那一届学子。没录取的都得回乡为建设新农村奉献“一颗红心”。学子们面临着人生重大考验,为自己的前途黯然伤神,所承受的身体痛苦与心灵煎熬不言而喻。我没接到录取通知,神色茫然,只得独自在家舔那无血的伤口……
    著名主持人孟非先生说:“无论你的人生有多么落魄,多么黑暗的时候,咬咬牙真的很快过去。”好在这一切都成为历史了。
         母校,我真的不敢轻易地回校走走,怕碰了那根琴弦,怕那根琴弦会忽然弹出我难以承受的痛苦。但我又忍不住,经常偷偷地看上几眼……